倫敦生活記 04 (發揚中華文化)

從上星期六開始,倫敦就一直處於高溫的狀態,每天都艷陽高照的,熱熱熱,<是誰說我會曬不到太陽叫我拼命在台灣曬的>。

不過說穿了,高溫也只不過是攝氏22-24度,可是我總覺得跟來之前的台灣溫度一樣,猶如是曝曬在36度的陽光下,而且陽光照在手背上是會痛的說,每次走在路上都恨不得拿出我的小米雨傘來撐。

Jess(我同學)說我一定是被倫敦的鬼天氣給寵壞了,這麼一點溫度就受不了,還差點中暑(所以我現在每天除了要帶護手霜出門外,還要加一個"薄荷玉",以防被曬昏在路上)


...我也不願意呀,可是我真的還是覺得好熱~~~~~~~~~~~,而且我相信這樣的溫度在倫敦是熱的,因為走在路上,一堆開敞篷車的人或是走路的人都是打著赤膊的,甚至還有人就只穿著短褲坐在路邊的椅子做日光浴說。

回歸主題,今天想跟你們說的是我們的中文跟中文字。

你們一定在想「為甚麼呢?我應該跟你們分享英文才對吧。」

是的,就是中文。

先說說文字好了。

因為這裡有西方國家的學生,所以那些外國人一看到我寫中文字,就覺得很不可思議。

我記得班上兩個可愛的義大利妹妹最後一天上課的時候,他們就請我們寫下不同語言的他們的名字。當我寫出「蘿」這個字的時候,只聽到旁邊傳來驚呼的聲音,不是我的字太美,而是他們覺得怎麼這麼複雜,而我竟然可以寫的出來。

韓國人借我的字典去看,即便他懂得一點中文,他還是覺得中文字真是太難理解了。<這時候民族心就會油然而生。>

今天因為Jess 跟他班上的一個西班牙女生講到中文字的組成,因此我們在回家的路上就開始研究起中文字的轉變。

根據型、音、義的原則,我們可以找出很多字是非常簡單且易於解釋給外國人聽的,例如「男」---因為在田裡努力工作的是男人,「水」--因為水流的形狀,「日」--因為太陽的樣子,「招」--因為用手呼叫別人(應該對吧...:P)「木」---因為樹木的樣子,「田」--因為農地的樣子,等等。

而且中文字就猶如一幅畫,方方正正的,<不像我那天在巴士上看到的阿拉伯文,跟畫符一樣,還一直以為他把書拿反了,沒有任何不敬的意思喔>,而且可以單寫,可以由上至下組合,可以由左至右組合,還可以用包圍的;相較於英文,只是從左邊到右邊的字母組合,就看起來豐富多了,而且英文只有意義上的組合,如果你知道字根字首的意義,記一個單字就簡單了,但是中文,你可能還要猜他是字型的組合還是字音組合,才能記起來。

因此我們可以理解中文字是多麼的博大精深呀。

再說說發音與語言。

雖然中文聽起來很複雜,但是我們還是可以秉持著「有邊讀邊,沒邊讀中間」的原則,很多字就可以迎刃而解,而且聽過其他國家的發音,你就會發現我們說國語還挺好聽的,像韓文聽起來就覺得很硬,搞不清楚他們在講開心的事還是嚴肅的事情,廣東話就一直像在吵架。而且我覺得如果中文說的很標準的人,說英文就很好聽,<好像是因為發音位置一樣吧>,像日本人就會有日本腔,很詭異。

某日,我旁邊的墨西哥女生跟哥倫比亞女生用我聽不懂的語言在對話,那時起,我才知道原來南美洲除了巴西講葡萄牙話外,其他都是講拉丁西班牙語。難怪他們對於我聽不懂韓文跟日文感到非常的驚訝,原來他們週遭的國家都是講一樣的語言呀。^^|||

而事實上,在歐洲很多國家,西班牙語好像還是比較通(對吧???),他們好像對於英語蠻嗤之以鼻的,例如:法國。但是英語畢竟還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勢的語言,地理位置又近,所以也很多法國人都來英國學習語言,像我們學校就也蠻多法國人的。

其實日本跟韓國過去也是受到漢文化的影響,因此他們現在的文字中也才會有漢字的存在,如果當初中國夠強盛的話,說不定東亞這塊大家就是用中文溝通了,這樣不是挺開心的嗎?看日劇或韓劇就不用看字幕了,去這兩個地方玩,也不用怕迷路了。

說來說去,其實是覺得為甚麼中文不是個全世界共通的語言呢?這樣我碰到不會的英文字他們就可以用中文解釋給我聽,而不會他們解釋了半天,我還是聽的霧煞煞<這其實才是重點>

不是說21世紀是華人的世紀嗎?所以我就覺得我多了一個使命,就是好好發揚國粹,讓很多人喜歡中華文化,然後就會喜歡學中文;越多人使用,中文就可以越來越強勢,總有一天,我相信我們一定會達到目標的。

台灣人站起來吧。

<突然覺得好像在寫小學的作文 ^^ >

ps.應該先去買一本Lonely Planet Taiwan,不然很多東西還是不知道英文是甚麼,這樣就不能完成使命了

ps.照片是在大英博物館內的一個韓國人物雕像,我跟Jess原本還以為是唐代呀或是孔子時代的人咧,可是說明卻指這是韓國的石製守護者雕像。不過看起來像是漢民族吧 ;)


《2002/07/19》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北愛生活記 02 (Edinburgh & Glasgow 訪大學校區)

倫敦生活記 01 (住宿家庭)

倫敦生活記 05 (我看英國電視節目)